![]() |
新华每日电讯: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类别:资讯动态_热门资讯 时间:2024/8/8 8:43:05 点击:258 标签:环境 地方 案件 问题 企业 手段 利用 营商 部门 群众 主体 公平正义 利益 行政 执法人员 警钟长鸣 公众 法治化 社会 办案 财物 政商 职工 数字 监视居住 迅速行动 虚构 评论员 工具 经营者 谜面 隐形 政府 合法权益 报案人 周琳 学者 人人自危 谜底 糊涂账 公正 企业家 手法 兰天鸣 立案 智能 官员 知情权 个体性 遭遇 破坏性 人民 快速反应 不公 范围 程序性 变相 人员 模型 方式 耙子 关系 每日电讯 智能化 新华 数据 公安机关 杀鸡取卵 监督机制 机关 失业 热议 个体 领域 门槛 信心 力量 管辖权 苗头 正义 个别人 个别 监督权 个人利益 时间 民营企业 目标 釜底抽薪 现象 议题 代表 涟漪 冻结资金 办理 核心 无法 罚款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明确强调要防止和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一段时间以来,长期挂案、恣意抢案、超期扣押等涉“逐利型执法”议题,屡屡引发热议。有的地方公安机关采取监视居住等方式,变相延长对经营主体相关人员的人身自由限制时间;有的则随意划扣企业的冻结资金;有的采取虚构报案人的手法,以求争夺对企业案件的管辖权,造成执法中的“抢滩”行为……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是“逐利型执法”的乱象之源。在“逐利型执法”中,其核心问题在于逐利,逐利的冲动让理应代表公平正义的执法行为沦落为逐利的工具。有学者指出,实践中,“逐利型执法”是指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牟取个人利益,体现为执法人员或官员的个体性腐败。然而,危害更大的是隐蔽性强且较为复杂的逐利执法,即少数部门或者地方,把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作为追逐目标,将执法变成伸向民营企业的“钱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