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建造!采用多项创新设计,超硬核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新春佳节,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正行驶在南大洋。与此同时,“雪龙”号则在完成长城站卸货作业之后,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启了大洋综合调查监测。“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它能轻松穿越20米冰脊,能轻松破除1.5米高的冰层、0.2米厚的雪,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雪龙2”号之所以能够在冰寒极地畅通无阻、安稳航行,与它的船型设计密不可分。“雪龙2”号船型采用可360度旋转的双向推进器,船在冰层中有更强的机动性,脱困能力也就更强。而且,“雪龙2”号采用双轴双桨,也就是配备了2台推进器,即使一个出现故障,还有一个备用,大大降低了风险。2023年12月6日,“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穿越复杂冰区。新华社记者 周圆 摄“雪龙2”号全长122米,排水量约1.4万吨,可搭载101人。与“雪龙”号相比,“雪龙2”号的排水量小了,船身也比较短,…

中国南极新站开站,专家:考察范围达300-500公里,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站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秦岭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未来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据了解,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楼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秦岭站的整体设计与科研…

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图)

原标题: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12月15日,科考队员正在回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据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5日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连日来,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北京时间15日凌晨5时许,科考队员首次利用22米重力活塞柱状沉积物取样器,在南纬64度17分的宇航员海海域进行柱状沉积物取样,从3738米深的海底取得长柱状沉积物样品。“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先进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在南大洋取样。通过对所获样品相关成分的分析,有望了解更久远时间的古环境记录,对深入探讨过去南大洋的冰—海—气相互作用,揭示南极冰盖、南极底层水与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重力活塞柱状取样现场负责人陈志华说。“新科考设备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的使…

“雪龙2”号首次回收和布放南极考察潜标

原标题:“雪龙2”号首次回收和布放南极考察潜标新华社“雪龙2”号12月4日电(记者刘诗平)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兹湾东侧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极考察时布放的潜标,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潜标。这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极以来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潜标。潜标是物理海洋观测经常采用的一种定点长期观测方法,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以观测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水文要素。回收首个潜标时,“雪龙2”号附近海面海冰较多。科考队员经多次寻找,获得潜标信号。打开潜标上的释放器后,潜标就会与在水下固定它的设施分离。潜标上的红色浮球在浮冰之间露出海面,随即科考队员下到橡皮艇上,将潜标打捞上船。布放潜标是4日早晨利用绞车在后甲板完成的。作业前,科考队员充分了解了本海域地形、冰情和水文状况,布放过程比较顺利。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何剑锋说,未来两…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