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中国女生美国徒步登山失联,消失前最后视频曝光

揪心,一名中国留学生徒步登山失联,亲友社媒焦急求助寻找目击者,希望当天在徒步trail上见过她的小伙伴,能提供大概位置,有助于缩小搜救范围。以下内容经小红书账号@-802授权发布紧急:寻找在Mt. Baldy失踪的登山者Ada HuangAda自2月4日起在Mt. Baldy失踪。尽管警长部门和救援队进行了广泛的搜索努力,恶劣的天气条件阻碍了直升机的支援。Ada独自一人进山徒步,穿着黄色滑雪服,并佩戴着滑雪护目镜。Ada最后已知动向时间线:下午1:38: Ada在群聊中通知她的徒步计划在Mt. Baldy。下午1:59: 一个视频显示Ada走向山中的小径停车场。下午2:54: Ada在进入小径前最后一次在私聊中回应。下午3:17: Ada发布了Instagram故事,显示她刚开始徒步,在Ski Hut Trail的入口。(有其他过路的登山者报告说在这个时间见到了Ada)。失联前最后画面下午4:21 - 最后已知位置: Ada的Apple“查找我的”位置数据最后一次在北纬34.27898,西经…

中国南极新站开站,专家:考察范围达300-500公里,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站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秦岭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未来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据了解,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楼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秦岭站的整体设计与科研…

3艘船460多人出发,中国将建设新的南极科考站

11月1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共同举办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活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建设新的科考站。该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二是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

跟不上全球升温的企鹅,会“灭绝”吗?

走路蹒跚,又堪称“游泳健将”和“潜水高手”的企鹅在地球上已存在了6000多万年,成为水中高手前,它还具有飞行能力。7月19日,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刊物《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的一项国际研究给出了企鹅由飞行到适应海洋的详细进化史。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包括亚种在内的24种现存企鹅和近代灭绝的3种企鹅的基因组数据集,首次将现存企鹅和最近灭绝的企鹅谱系的基因组数据与完整化石记录相结合,重建了企鹅的进化史,并确定哪些基因有助于企鹅过渡至水生动物。研究表明,企鹅是已获得全基因组数据的鸟类中进化最慢的物种之一,这可能让它们难以适应目前全球变暖的速度。该研究合作者、布鲁斯博物馆的鸟类古生物学家丹尼尔·克塞普卡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邮件中写道,“从化石记录中看到企鹅可以适应气候变冷或变暖,但问题是这种适应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如果未来几十年,全球持续快速升温,包括企鹅在内的…

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 北冰洋北风海盆内1870米水深处成功取样

原标题: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 北冰洋北风海盆内1870米水深处成功取样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近日利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北冰洋北风海盆内1870米水深处成功取得柱状沉积物岩心样品18.65米,创造了我国北极科考的新纪录。该样品的分析研究将为北极海冰、冰盖变化过程和机制、北冰洋环流演化等关键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圆满结束

原标题: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圆满结束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8月9日一19日,该中心在西藏拉萨和羊八井组织开展并圆满完成了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任务。我国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其中南极昆仑站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附近,海拔4087米。南极昆仑站属于高原工作,高原适应性训练是选拔昆仑站队员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悉,受极端环境条件所限,南极内陆救援能力弱,选拔出适合高原工作的考察队员是昆仑站科学考察任务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成为中国南极考察内陆队员之前,必须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提高抵抗低氧能力,增强低氧耐受能力,提升自身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安排有特殊的训练科目,针对南极内陆雪冰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冰裂缝情形而设立,通过互救训练和自救训练,使参训队员掌握摆脱不慎跌入冰裂…

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图)

原标题: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12月15日,科考队员正在回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据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5日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连日来,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北京时间15日凌晨5时许,科考队员首次利用22米重力活塞柱状沉积物取样器,在南纬64度17分的宇航员海海域进行柱状沉积物取样,从3738米深的海底取得长柱状沉积物样品。“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先进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在南大洋取样。通过对所获样品相关成分的分析,有望了解更久远时间的古环境记录,对深入探讨过去南大洋的冰—海—气相互作用,揭示南极冰盖、南极底层水与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重力活塞柱状取样现场负责人陈志华说。“新科考设备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的使…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