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堆龙德庆区减少4家党政机构:优化人员力量,减少职能交叉

6月19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集中开展了区委社会工作部、区群团工作部、区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区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区经信和商务局等新设立机构的挂牌。据微信公众号“西藏日报”报道,此次堆龙德庆区机构改革挂牌仪式在拉萨市各县区中率先完成,经调整优化,党政机构数量较改革前减少4家。此次机构改革将乡村振兴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整合为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并设立社会工作部作为区委职能部门。同时,对重点领域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予以调整优化。相关负责人表示:“目的在于用好用活机构编制这一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理顺工作机制,优化人员力量,减少职能交叉,确保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能更好地契合堆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涉改部门负责人称,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区党委有关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严格执行拉萨市委和堆龙德庆区委的工作安排,进一步明晰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机制、强化…

洪峰过境后的桂林:高铁站被泡一夜7台安检机损坏,进水的医院已恢复通电

“这场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桂林市民感慨,洪峰过境后,他们仍心有余悸。据水利部消息,受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广西桂江上游干流控制站桂林水文站6月20日0时55分洪峰水位148.88米,超过保证水位(147.00米)1.88米,相应流量6380立方米每秒,水位、流量均列1958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第1位(历史最高水位148.40米,历史最大流量5890立方米每秒,1998年6月)。桂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2日发布通知,鉴于本轮影响桂林的强降雨过程已结束,全市江河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水势平稳。根据《桂林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桂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6月22日17时终止桂林市防汛四级应急响应。九派新闻走访看到,洪水过境后,被水泡了一夜的桂林站已恢复运营,7台安检机被泡坏,已新购入3台安检机待投入使用。许多商户店内物品被水淹,损失几万至上万元。有一名药店店员在此次洪水中去世。进水的医院住院部已基本恢复停电…

福建龙岩成立“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攻坚指挥部

2024年6月19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中赤镇部分房屋倒塌。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视觉中国 图据“龙岩发布”6月21日披露,经龙岩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该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龙岩市“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由相关市领导担任组长的综合协调组、规划建设指导组、农业水利恢复生产指导组、交通电力通讯恢复指导组、资金保障和政策争取组、效能督察组、宣传舆情组、武平工作组、上杭工作组等9个工作组,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当天,龙岩市召开“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攻坚指挥部会议。会议强调,灾后重建工作是重要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会议称,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当前要重点:抓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安全房住;抓好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尽快推动灾区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抓好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和受灾企业复工复产,全…

省级党委书记坐救援小舟,进入村巷察看灾情

撰文丨余晖这段时间,广西汛情备受外界关注。据《广西日报》报道,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赶赴梧州、桂林防汛救灾一线。西江梧州水文站于6月21日12时20分出现24.10米的洪峰水位(警戒水位18.5米),超警戒水位5.6米,实测流量40800立方米每秒,为10年一遇洪水。桂林市连续遭受多轮强降雨,特别是6月12日至19日,出现连续性强降雨过程,遭受严重洪灾。刘宁强调,防汛救灾是一场大考,要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在赶赴救灾一线之前,6月18日,刘宁在南宁市调研检查防汛备汛工作情况;6月19日至20日,刘宁和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共同在广西检查红水河、郁江防汛工作。“6月19日以来,桂林漓江发生了超30年一遇历史最大的洪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周运逵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他说,6月20日晚8点,漓江水位已降至警戒水位以下,洪水的威胁和…

已致38人遇难,还有2人失联!省委书记前往现场督导

编辑丨董鑫据《南方日报》报道,6月21日,正在梅州督导检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前往梅州受灾最严重的平远县,实地督导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6月16日8时至20时,平远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短时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泗水、上举、差干、仁居、东石、八尺、中行、河头等8个乡镇严重受灾。截至6月21日15时,灾害共造成38人死亡、2人失联。在平远县中部的东石镇,当地抓住雨后初晴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灾后修复,抓紧抢修各类水毁设施,并对辖区进行全覆盖的清洁消毒。黄坤明沿着东石河步行察看沿线岸堤、桥梁损毁等灾情,并走进麻塘里村田间地头察看农田水浸和农作物受损情况。他指出,恢复重建要抓重点,当前要以汛后清淤消杀为主,对受浸区域开展地毯式全面消杀,防止细菌蚊蝇滋生,严防灾后疫病传染。推进农业生产恢复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快抢种补种,尽量把…

安徽歙县与水患同行:4年2次“泡”在水里,如何阻止洪水漫溢?

安徽歙县又遭水灾。6月21日,歙县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发出通知称,因近日大雨,县城多地区发生内涝,部分道路淤泥堆积严重,未达到车辆通行条件,影响公交安全营运,公司临时决定,暂停所有线路营运。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另据歙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最新消息,6月20日8时—20时30分全县平均降雨量158.5毫米,县城国家站降雨量131.6毫米。最大雨量站点依次为:许村317.5毫米、上丰丰源287.2毫米、溧宁K200高速站273.8毫米。全县24座水库共有20座超汛限水位,28个乡镇出现洪灾,县城发生多处内涝。渔梁水文站水位、南源口水位、新安江街口水位快速上涨,导致多个村庄受淹、农田被毁;发生较大塌方62处,7条国省道和8条县乡道不同程度受损,歙县电网停运307个台区,11个乡镇、72个村庄移动信号中断。6月21日一早,歙县各地各部门展开灾后生产自救。歙县人民政府网站 图澎湃新闻注意到,近4年前的2020年7月7日,也是受到洪涝…

水利部:桂江桂林段水位、流量均超1998年洪水

6月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水利部获悉,6月20日至21日,桂江、柳江、西江上游仍将有强降雨过程;受其影响,西江中游干流梧州水文站可能于21日前后出现4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峰流量;桂江桂林江段于19日夜间超过保证水位1.80米,相应流量6100立方米每秒,水位、流量均列1958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第1位。根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水利部于6月19日16时针对广西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并发出通知,要求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研判,科学调度水工程,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重点做好中小水库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会是史上最热的一年吗

连日来,高温酷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挑战。6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以来的高温排行榜,其中前10名都超过了42℃。随着高温预警持续拉响,大家都在纳闷:今年怎么热得这么早、这么猛?最近几年首次出现高温的日子是不是一直在提前?40℃以上的高温会越来越常见吗?在应对极端天气上,中国已经做了哪些举措?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李岩在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分析,近年来我国的高温天气出现得越来越早,南方高温一旦出现,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而北方高温则往往是阶段性的。高温天气的频次和强度现在越来越不正常,极端高温天气屡破纪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表示,现代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和高强度,是由全球变暖等因素引起的结果。未来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40℃以上的高温,因为这种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直播视频截图“相当于30万个广岛原子弹一天释放…

北方干旱中苦等雨来的农民们:只要有水,我们的庄稼是一等一的好

▲河南潢川县一处土壤开裂的稻田红星新闻记者|李毅达太阳快落山了,风也有了一丝凉意,72岁的老于和老伴坐在家门前,十几只小鸭子围着他们转个不停。老于头上还顶着下午去地里时戴的草帽,脸颊上满布的皱纹拧在了一起——如果再不下雨,他在旱地上种的玉米和大豆就没救了;稻田里的水稻虽然还能撑一阵子,但干枯开裂的土地也让他心里始终揪着。这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的一个村庄,很多农民正在经历“没有见过的干旱”。近期,河南、河北两个产粮大省,正面临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双重“烤”验。6月14日,水利部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当下,正值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关键季节,抗旱保苗成了农民们最重要的工作。为了这些粮食能顺利成长,农民们和当地政府想尽了办法,一场能下透土地的雨成了他们最迫切的期盼。——1——“土里一点水分没有,旱得冒烟”老于不识字,也不会打电话,更不会上网看…

大国博弈的秘密武器,陪伴人类走过万年历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风吹麦浪、大地金黄,自南向北,当下我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自两河流域开始,小麦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了万年历程,成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郑国渠的无心插柳成就大秦帝国,到美俄的百年博弈,背后都有小麦的身影。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一军看来,小麦深深影响了古今中外历史脉络,雕琢着无数个体的幸福生活。近日,就小麦种植历史和提质增收等话题,韩一军接受了瞭望智库专访。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撰写。文 | 李亚飞 田文文 初琪 瞭望智库拍摄 | 陈美群 冯小桉(实习生)1无心插柳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遗址。图源:陕西水利博物馆这条福泽了关中地区2000多年的灌溉水渠,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郑国渠兴建于战国晚期,位于陕西关…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