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性欺凌之恶,光有“诚恳道歉”是远远不够的

类别:资讯动态_热门资讯   时间:2023/9/27 12:23:20   点击:223   标签:学校 孩子 父母 事件 儿童 责任 法律 专门 社会 受害者 制裁 小学生 作恶者 民事行为 能力 公安机关 学生 法治 考试成绩 再次发生 年龄 恶性 家属 教育部门 校园 宿舍 陪伴 关心 行政部门 意义 家庭 温度 家长 安全感 民法典 寄宿制 限制级 性暴力 父爱 有情 影视剧 场景 母爱 培育出 变态 地方 积极行动 公众 最大化 原则 利益 主体 道德教育 标准 教育法 阳光 教会 处分 制度 义务 职责 规定 规则 价值 目的 升学率 陈述 罪错 被害人 后果 时间 管理人员 性质 大同市 正义 身体 精神 同寝室 同学 普通 想象 付出代价 理性 城市 媒体 司法 会同 形式 天使 协力 内心 全体 被害者 道德 定期检查 指导 委员会 政府 不确定性 环境

近日,大同市某学校两名9岁的小学生对同寝室同学多次实施辱骂、殴打以及性欺凌的恶性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被害人家属的陈述没有失实的话,那些本来只有在限制级变态犯罪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性暴力场景,竟然在9岁儿童的校园生活中出现了。这个事件,再一次刷新了公众对未成年人作恶能力的认知。关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我们需要指出:一方面,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严重伤害,因此,法律的惩罚和制裁绝不能缺位;另一方面,面对家长和公众的普遍焦虑和担忧,全社会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避免类似罪恶再次发生。一、正义,是让作恶者及放任恶行的各方都受到应有的制裁在这起恶性性欺凌事件中,尽管两位作恶者是年龄不足12周岁的未成年人,但这绝不意味着相关人员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事实上,法律有充足的惩罚机制,它并没有放纵任何恶人。在此事件中,无论是作恶者本人,还是他们的家长和学校,仅有一句道…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