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团队35万人调查:拥有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可抵消“短寿基因”的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一个人的寿命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虽然我们无法逆转时光流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来延长生命。以往的研究表明,每25个人就有1人携带缩短寿命的基因。近日,一项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 60% 以上的缩短寿命基因的影响。该研究题为“Genetic predisposition, modifiable lifestyles, and their jointeffects on human lifespan: evidence from multiple cohort studies ”,发表在BMJ杂志。研究发现该研究通过几项大型长期研究结果进行的分析表明,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寿命独立相关。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寿命缩短或过早死亡的遗传风险。无论遗传背景如何,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组合都可以带来更好的益处,延长寿命。遗传基因影响寿命长短在排除没有遗传数据、未能通过遗传质量控制、死于 COVID-19、受伤或意外原因、或生活方式因素…

对话杨振宁:“全班师生获诺贝尔奖”的传说对不对?

图源:pixabay撰文丨施郁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995, 图1)是印度裔美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因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分享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193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又留在剑桥做了4年博士后研究员后,加入芝加哥大学所属的Yerkes天文台(位于威斯康辛州的Williams Bay)。图1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有一个关于钱德拉塞卡、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传说,流传很广。芝加哥大学教授Peter Freund在《Passion for Discovery》中绘声绘色地讲述,钱德拉塞卡要从Yerkes去芝加哥大学校区上课,只有几位选课的学生,上过几次课后,只剩下两位学生,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系主任愿意取消这门课,但是钱德拉本人坚持要上,因为学生很优秀,他乐于讲下去。后来全班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曾经在2013年1月25日和2014年6月7日通过电子邮件向杨振宁先生求证这个故事,杨…

中国游客气愤:我在新西兰住Airbnb,被白人房东区别对待!

1月底,来自中国的Chen女士给自己规划了一次新西兰之旅。这不是她第一次来新西兰,但是这次的体验却把她“恶心坏了”。01入住后被“区别对待”Chen的行程主要安排在基督城,于是她提前在Airbnb(爱彼迎)上定了一个房间。网站上看着一切都好,房间在一楼,房东是一个白人老太太,住二楼。Airbnb新西兰官网“当时多订有折扣,我就直接订了19晚,每晚费用100纽币。现在想想,应该先订几晚再决定的。”Chen说。1月31日入住后,她开始觉得不对劲。“我刚入住,房东就给了我一堆口罩让我平时戴上,理由是‘中国有Covid’。”Chen说。但是据她观察,戴口罩的人很少,房东自己和其他房客都不戴。和Chen同住一楼的有一个英国女孩,是长租客,还有一对来自德国的情侣,在这里打工换取住宿,都没有口罩的限制,她感觉受到了区别对待。房东给Chen的口罩还在桌上 受访者供图然后房东对她提出很多要求,她后来都发在了社交平台上。以…

中低收入国家没听说过长新冠?

原文作者:Heidi Ledford我们不仅对长新冠的发病率了解很少,医生和整个社会也很容易忽视这种病。刚在巴西下飞机的Letícia Soares感到格外难受和无助。那是2021年,她刚从加拿大回国,她的疾病生态学博士后的最后一年因为长新冠(long COVID)而耽搁。长新冠让她经常头痛欲裂,四肢酸痛,还有来去无常的各种小病小痛,这些症状从未好转。于是她决定回国,心想如果残疾或失业了,在国内看病就医更方便。巴西约有400万人患有长新冠。来源:Pilar Olivares/Reuters她在加拿大看的医生对她的症状并不在意,所以她希望回国后能得到更多帮助,但等待她的却是失望。当时新冠大流行已经开始了一年多,而Soares在巴西的医生和家人朋友居然从没听说过长新冠。Soares说:“大家问我长新冠是不是一种全球北方的病。”Soares如今为巴西萨尔瓦多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工作,这是一个关注长新冠和相关疾病的国…

中低收入国家没听说过长新冠?

原文作者:Heidi Ledford我们不仅对长新冠的发病率了解很少,医生和整个社会也很容易忽视这种病。刚在巴西下飞机的Letícia Soares感到格外难受和无助。那是2021年,她刚从加拿大回国,她的疾病生态学博士后的最后一年因为长新冠(long COVID)而耽搁。长新冠让她经常头痛欲裂,四肢酸痛,还有来去无常的各种小病小痛,这些症状从未好转。于是她决定回国,心想如果残疾或失业了,在国内看病就医更方便。巴西约有400万人患有长新冠。来源:Pilar Olivares/Reuters她在加拿大看的医生对她的症状并不在意,所以她希望回国后能得到更多帮助,但等待她的却是失望。当时新冠大流行已经开始了一年多,而Soares在巴西的医生和家人朋友居然从没听说过长新冠。Soares说:“大家问我长新冠是不是一种全球北方的病。”Soares如今为巴西萨尔瓦多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工作,这是一个关注长新冠和相关疾病的国…

在美国,住院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

1在美国,住院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图片来源:pixabay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球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巨大考验。在美国,超过620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住院治疗。最近,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Kandice A. Kapinos团队替大家整理了一笔账,计算了住院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该研究共收集了全美841家医院的1333404名COVID-19患者的诊疗费用数据。调整后的个人住院平均费用为11275美元:从2020年3月底的10394美元上升至2022年3月底的13072美元 。伴有特定合并症的患者的平均费用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肥胖患者的住院费用增加了2924美元,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增加了3017美元。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患者住院期间调整后的平均花费为36484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变异毒株也在演变,但患者住院治疗的成本却在增加。详细数据于1月3日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

“新冠吹哨人”李文亮离世3年后,他的妻子和2个娃,如今怎样了?

作者:医学之声疫情爆发距今已经近4年了,最先发出警报的医生李文亮已经离开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尽管他最初因传播有关COVID-19的预警谣言而受到谴责,但他仍然勇敢地承担起了医生的责任。不幸的是,李文亮医生于2020年2月7日感染病毒,经抢救无效后去世,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悲伤。2月1日,李医生发微博,宣布自己被确诊。他非常乐观,说自己好了之后也要更快的投入到战斗力,可最后只留下他的微信签名惊醒着世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回头看,李文亮平凡而鲜活,他坚守希望和信仰,为扭转疫情局势种下了希望。李文亮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灭。他去世时,他的妻子已身怀六甲,家里很快就诞生了新的生命。如今三年多过去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小孩又过着怎么样的人生呢?1985年出生的李文亮,从小就勤奋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来他进入武汉市中心医院,一直是一名坚定的党员。…

诺贝尔奖评选解密:什么影响了诺奖的公正?

撰文 | 邸利会●  ●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每当诺奖公布的时候,人们常以这样的赞誉形容获奖人,这意味着就某项发现而言,他们是最有资格获得承认的。但诺奖并非每一项都“无可争议”,在其122年的历史中,就有一些案例,该得的没得,不该得的得了。比如,2023年,也就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人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国人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表彰他们 "在核苷酸修饰方面的发现 ,从而开发出有效的 mRNA 疫苗来对抗 COVID-19疫情”。不少人认为,这个奖励是意料之中,没什么问题;但也有评论认为,诺奖委员会是“媚俗”。但瑞典科学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通常不为人知,这是因为其遴选细节要保密50年。从1974年开始,一些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诺奖档案资料解密,学者借此可更好地分析造成争议的原因。瑞典的偏好其中一个影响公正的因素是作为发奖国,瑞典这个…

为何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如此少见?

编 者 按10月2日下午5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的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得针对 COVID-19 的有效 mRNA 疫苗得以开发。从而使女性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人数增加至13人。第二天,即10月3日,第五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诞生,瑞典隆德大学的女性物理学家Anne L’Hullier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ierre Agostini、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Ferenc Krausz,共同获得了20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于超快激光和阿秒物理学科学的开创性和创新工作。撰文 | 陶思圣 周程●  ●  ●自1901年颁奖以来,已有645人次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其中居里夫人、鲍林、巴丁、桑格、…

中国科学家解读mRNA技术获诺奖:一场科学接力,他们突破成药性关键问题

“卡里科和魏斯曼是互补的,一个掌握核心技术,一个需要技术解决重大生物学问题(他们当时想要开发HIV/艾滋病的mRNA疫苗)。这样的组合往往能擦出创新的火花。”“下一个最有可能的mRNA技术应用在流感预防、RSV(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和肿瘤治疗领域。欧美药企已经在做相关临床三期研究,可能很快就会有成果出现。”10月2日,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抗COVID-19 mRNA疫苗(详见澎湃科技报道: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位mRNA技术开创者获奖)。澎湃科技联系到多位从事mRNA研究的科学家,解读这一发现的意义和应用前景。他们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林金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四川…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