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晚报|黄循财开启新加坡“后李显龙时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每日人物【黄循财开启新加坡“后李显龙时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经济学人》抛出对其领导风格的疑问,还引用李光耀的话“管理新加坡的人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就干脆不要做领导人”。黄循财答道,“紧要关头”时,他会毫不犹豫作出“艰难决定”,“只要这个决定符合新加坡人的利益”。他不忘补充说,“我也会仔细聆听每个人的意见。”>>详情【40万网友,在67岁老人的短视频里“问诊”】一条用洗衣粉治蚜虫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300万, 另一条治理天牛的也达到1000多万。苏红星的粉丝中,六成以上是果农,年龄以五六十岁居多。他甚至发现了规律:一到周末或假期,评论区里的果树“问诊”请求开始激增,因为老果农们多数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总在孩子回家时请求代发。“树不会说话,但我能听懂叶子的声音。”>>详情【艾丽丝·门罗逝世:从家庭主妇到诺奖得主,一个女性的逃离】她的作品,大部…

欧洲自然科学院负责人回应质疑:是民间组织,会员无诺奖得主

近日,多篇有关“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报道在互联网上引起舆论关注。对此,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到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负责人格奥尔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并实地走访了机构位于汉诺威的办公地,了解该机构背景和发展历程、“院士”头衔授予标准、成员以及组织在学术界的作用等问题。—— ① ——“是一个非政府公共协会”在一些报道中提及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全称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据其官网介绍,该机构在1988年建立,是一个泛欧非政府协会组织,在英国和德国均有非盈利慈善机构注册,“作为学院一样运作”(acting as an Academy)。该机构拥有5500多名成员,包括来自物理科学和技术、生物科学和医学、数学、文学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经济学和法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有83位曾获诺贝尔奖。而最近引发关注的“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

诺奖得主:美国压根没想过会遇到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了战略失误

(观察者网讯)日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专访。该专访文章于4月29日发布。谈及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时,斯蒂格利茨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从未预料到会有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因此“并非是中国出现贸易违规,而是美国出现了战略错误”。他举例说,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在十多年前便进行战略布局,而美国却毫无动作。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现年81岁,是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先后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担任经济学教授。1993年至1997年,斯蒂格利茨在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先为成员,后升至主席;1997年至1999年,他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资料图)据介绍,斯蒂格利茨为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由于在“充满不对…

希格斯逝世了,他等不到希格斯工厂了

图源:爱丁堡大学官网撰文丨张天祁 李珊珊‍●  ●  ●2024年4月8日,彼特•希格斯去世了,享年94岁。他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那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它帮助解释了大爆炸后物质如何形成。科普作家们喜欢用一个比喻——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希格斯粒子说,要有质量,于是便有了质量。因而,希格斯粒子又被称为是“上帝粒子”。在希格斯年轻的那个年代,粒子物理模型蓬勃发展,质量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根据那一时期的理论,量子场所激发出的粒子应该是没有质量的,然而,没有质量的粒子应该像光子一样以光速传播,没有停止,没有尽头……那么,大爆炸后物质是如何形成的?60年前,年轻的希格斯有了一个想法,他提出存在一个像网一样遍布空间的看不见的场,当这个场把那些没有质量的粒子困住时,粒子就获得了质量。1964年,31岁的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关于一个叫希格斯场的东西的论文,…

诺奖得主,为何要为天价“听花酒”背书?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名单中,一个原本只有高端人士才听过的5万8的天价白酒——听花酒,通过“打假晚会”深入普通百姓内心。这瓶酒不仅价格高得离谱,其所谓的“高科技成分”,也被揭露其实是廉价的薄荷提取物(注:听花酒独家代理公司“青海春天”对于外界的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值得注意的是,在听花酒宣传自己的酿造工艺、“高科技成分”时,出现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身影。世界顶尖科学家,似乎在以自己晚年的信誉为智商税产品站台。听花酒背后有三位诺奖得主丨微博@新浪新闻这一事件不仅让听花酒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冲击、受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令暂停销售”,也让人们开始怀疑,诺奖得主的背书是否只是一场华丽的谎言。听花酒与三位诺奖得主结缘资料显示,这三位诺奖得主分别是199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亚利耶·瓦…

莫言与诺奖得主古尔纳对话,并接受央视专访!起诉事件终究是闹剧

3月11日下午,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先生对话:《文学的故乡与他乡》,并接受央视专访。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穿越时空,在于这些作品具备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3月11日下午,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文学的故乡与他乡”为题,交流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感悟时,莫言说,古尔纳的小说中有许多“我不熟悉的生活和许多我不熟悉的人的情感”,而“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作家的作品能够被另外的国家的读者所接受,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具备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正是因为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类具备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的情感基础,所以一个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才能够被另外的国家的读者所接受、古代作家的作品才能够被现代的读者所接受。莫言还说: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

六神磊磊:莫言其实一点没动,只不过是屎位上涨了

文/六神磊磊今天的文章会有一点不太下饭,有些屎尿屁。所以我尽量写短点,言简意赅。作家莫言最近有点小麻烦,说他涉嫌抹黑英雄之类,要发动万人起诉他,而且还真有不少人签名。对方还曾声称,五年之内要看到莫言受惩处,否则要被迫“使用暴力手段”。聊天时朋友私下问怎么看,我说其实很简单,莫言还是那个莫言,他从头到尾几乎就一点没动,只不过是屎忽然涨上来了,就把他给淹了。温水煮青蛙,涨屎淹作家,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叫水位,是标记水体位置的。其实还有一个词,叫屎位,是反映基本盘文明程度的。屎位这个东西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一旦高起来就会把人淹了,有的人是全淹,有的人是半淹。你看杜甫就没被淹,回老家居然没事,没被乡亲们扭送有关部门,说明屎位还比较低。苏东坡就被半淹了,差点完蛋,给弟弟的绝命诗都写了。我是非常敬重莫言老师的。莫言老师其实那么多年一直都是站得比较高的,离屎…

帮助大龄男青年脱单,广东一村小组承诺奖励媒人1000元

“凡给本村 35岁以上(含35岁)男性未婚青年介绍配偶并最终登记结婚的媒人,村小组给予1000元介绍费予以奖励。”3月1日,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一个村子出台的奖励“红娘”办法引发关注。3月4日,当地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网上传播的奖励办法属实,已于3月1日起执行。帮助本村大龄男青年脱单,村上奖励媒人1000元网上流传的吴川市塘尾街道高杨社区居民委员会高屋居民小组“关于高屋村对本村男青年介绍配偶的媒人的激励办法”称:因本村男性未婚青年人数逐年增多,为提升更多社会媒人对本村青年人婚姻问题的关注度,并充分发挥民间“媒人”的牵线搭桥的积极作用,促使本村青年人早日完婚。经村小组与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激励办法:凡给本村 35岁以上(含35岁)男性未婚青年介绍配偶并最终登记结婚的媒人,村小组给予1000元介绍费予以奖励。本办法从 2024年3月1日起执行,试行1年。本办法…

胡锡进:起诉莫言“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是十分荒唐的

有人起诉莫言并指控他的作品“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引起广泛的警惕。尽管很多人知道这就是起诉者为自己收割流量的闹剧,但依然很警觉这样的闹剧能够在今天的网上活灵活现上演,担心这可能导致政治构陷风在互联网上的发酵升级。很重要的一条是,莫言在国内创作,而非出走西方,用文学羞辱故土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写作风格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受到一些争议,但我们的社会接纳了他,释放了他的天赋和个性。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2009年写成,并于2011年早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国内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也就是说,中国的体制肯定了他的创作,他的成功首先是在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的成功。很早就有对莫言喜欢写中国落后、黑暗一面的批评声。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当时很多人就不以为然,觉得那部电影迎合了外界对中国落后的欣赏。这些批评都是正常的,它…

复旦天才流浪美国16年,真相一扒果然不简单

作者 | 刘娜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刚刚过去的周末。当头发乱成鸡窝、棉袄露出棉絮、牙齿残缺脱落的孙卫东,在美国纽约街头,抖擞掉身上脏兮兮的破被子,面对镜头露出慌张又胆怯的眼神时,中国互联网上响起了一片唏嘘声。这唏嘘声,有怜悯和惋惜,也有不解和愤慨。要知道,流浪美国16年的孙卫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浪汉和乞讨者。他曾是江阴市高考状元。复旦少年班的物理天才。被选拔公派到美国的留学生。学问做到博士后的华尔街精英。父母和父老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系列耸入云端的金灿灿荣耀背后,是一位留美博士低入尘埃的灰扑扑人生。这背后的反差,耐人寻味,又值得深思——01难以置信——复旦留美博士,沦落为流浪汉。这两天,“孙卫东”这个名字,成了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起因是,一段拍摄于美国纽约的中文视频,在中国互联网圈内迅速传播。天气寒冷、人来人往的纽约街头,一位浑身脏兮兮、衣…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