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少琢磨点人性

文|西坡昨天的文章说,人无法通过弥补短板来有所成就,而只能发挥长板。后来想想,会不会有人囫囵吞枣,反受误导?怎么个误导呢,就是听了之后洋洋自得,固步自封。有人说,道不能乱传,碰到没有根底的人,向他传道等于害他。这确实是一个难题。解决办法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慎言,先判断对方的秉性,有把握之后再传;另一个是索性多说,制造表达的冗余,这也能防止偏听偏信。我现在的做法是,在现实中采取第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闻来学不闻往教,简单来说就是随时问自己一句人问你了吗;在网络上采取第二种,我说我的你听你的责任自负,但我尽量把一件事的正面反面里面侧面说清楚,这是责任有限制文章。我绝不是主张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用再学习进步了,我只是说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把长板锯掉一截去补短板。因为锯到最后,肯定什么板都剩不下了。学什么,怎么学,这些才是重点。我的建议是,多学点手艺…

读书志异|如何能既写古代又写现当代?

原标题:读书志异|如何能既写古代又写现当代?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新栏目,摆脱一本正经的公共荐书姿态所塑造的惯性,用不同的风格与方式,表达每个人的读书志趣,以及读书中的种种记录。它偏于私人叙述与个体观察,既有新书推荐,也有旧书新谈。出于采访的缘故,急来抱佛脚读巫鸿。最新出版的《巫鸿美术史文集》是编年体,从早年写古代美术史的论文和讲稿开始,看他往后的研究怎么开枝散叶。巫鸿也太能写,从古搞到今。书的话题从黄泉下、古墓中,跑到了屏风前、废墟里,又在东村与三峡同当代艺术家一同玩耍。总是多任务操作,不同课题研究彼此交叉。好像学术写作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的事情。《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另有卷二《超越大限》),作者:巫鸿,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巫鸿早年在故宫干过活,是“文革”后最早一批的艺术史留学生,有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的训练。这种处身交叠和断裂…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