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为狗研究抗衰药翻车,他的网红长寿药还能吃吗?

文/陶纯 凤凰网《CC情报局》 特约撰稿员核心提要:1. 2024年3月,“长寿药NMN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称已研发出“狗长寿药”,这款药可在他创立的兽医补充剂公司中购买。有关研究发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评审。他用未经证实的研究与卖药挂钩的方式,引发了轩然大波。4月21日,辛克莱教授因舆论压力被迫从著名抗衰老研究机构中辞职。2. 大卫·辛克莱是美国最具影响力、最受争议的长寿研究专家。2003年,辛克莱发现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激活一类叫做Sirtuin的蛋白,并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开设公司,该公司被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以7.2亿美元收购,但两年后葛兰素史克就因项目失败而关闭该公司,血本无归。3. 在白藜芦醇失败后,辛克莱又瞄准了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补充剂,小鼠实验非常成功,但未经临床试验证实。这款NMN补充剂,很快就推出面市,并在李嘉诚、…

半路辞职学医:27岁患上必死绝症,哈佛学霸夫妻逆天改命

本文作者:Klaith当年轻的爱情面临死神的威胁,令人心碎的悲剧往往随之而来。但是,如果年轻的恋人选择反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罕见病科学研究领域,就有这样一对「神雕侠侣」。当妻子罹患无药可医的罕见病,死亡不过是滴答作响的倒计时,夫妻两人放弃各自事业,共同投身疾病研究领域,奋力迎击命运的恶作剧。当基因检测结果成为死亡判决3 月 21 日,Science 发布了一篇题为 FOILING DEADLY PRIONS: Can the course of fatal prion diseases be changed by removing the protein before it goes bad? 的专题报道。文章中介绍了 1 月 4 日人类对抗朊毒体疾病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将反义寡核苷酸 (ASO) 的合成 DNA 片段注射到沐浴脊柱的液体中到达大脑,破坏信使 RNA (mRNA) 对于致病蛋白质的产生。试验中使用的 ASO 被称为 ION717,而这一试验的启动可以说主要归功于两个人:Broad 研究所的 Sonia Vallabh 和 Eric M…

研究显示:喝牛奶拉肚子或许也应坚持喝

作者:赵熙熙本报讯 《自然-代谢》1月2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牛奶摄入增加与无法产生乳糖酶的成年人的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有关。该研究在乳糖酶缺乏的个体中发现,牛奶摄入增加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特定菌种和循环代谢物的水平,这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之前的研究表明,乳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4988235基因型决定了个体成年后是否能持续表达乳糖酶。持续产生乳糖酶(AA/AG基因型)的个体成年后很容易消化高乳糖酶的乳制品,如牛奶;而非持续产生乳糖酶(GG基因型)会导致乳糖酶缺乏,很多情况下会引起乳糖不耐。美国纽约州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Qibin Qi和同事,在时长6年的中位随访过程中分析了西班牙裔社区健康研究/拉美裔研究(HCHS/SOL)的12653名受试者的宿主基因型、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液代谢物水平。研究人员通过两次24小时饮食回顾,即受试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在24小时内摄入的全部…

只有1人的临床试验:花1600万,8天后死亡,NEJM公布最新尸检报告

本文作者:陈焰汐2023 年 9 月 28 日,NEJM 刊载一篇「死亡报告」:一名 27 岁男性在入组某临床试验的第 6 天心脏骤停,第 8 天死亡。论文截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篇极尽科学与前沿的论文背后,是一名哥哥 5 年的努力。为了给身患绝症的弟弟开发一款独一无二的「新药」,他集齐全球顶尖医学专家,拿到巨额投资,开展了「仅有一名受试者」的临床试验。身患罕见病的弟弟时间回到 2018 年。某天,还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研究生的理查德(Richard Horgan)偶然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一名 6 岁女孩罹患致命性神经系统罕见病,保守治疗效果甚微,生命危在旦夕。在她的家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来自顶级儿童医院的医学专家仅用 10 个月时间,就为女孩开发出了「定制化」治疗药物,并迅速改善了女孩的症状。这一奇迹般的事件一时间[1]被全美媒体争相报道,女孩的治疗经过也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 NEJM 上[2]。在普通人眼中,这可能…

诺贝尔奖错了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人组成的,免不了犯错误。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都被有些人认为得错了奖: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 (1905-1993)。诺贝尔奖委员会说Ochoa与Kornberg得奖是“因为他们发现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的机理”。核糖核酸就是RNA,脱氧核糖核酸既DNA。两位都是生物化学家。Kornberg曾为Ochoa的学生,不过他们得奖的研究并无合作。Kornberg具体是发现是DNA多聚酶,这是DNA合成的关键酶。Ochoa的发现是多核苷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它不是RNA合成的关键酶,而是RNA代谢的一个不起眼的酶。显然可以说,Kornberg的奖没错,而Ochoa的奖肯定发错了。死不认错诺贝尔奖委员会不收回发错的奖,也不道歉。1959年授予Severo Ochoa诺奖…

诺贝尔奖错了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人组成的,免不了犯错误。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都被有些人认为得错了奖: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 (1905-1993)。诺贝尔奖委员会说Ochoa与Kornberg得奖是“因为他们发现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的机理”。核糖核酸就是RNA,脱氧核糖核酸既DNA。两位都是生物化学家。Kornberg曾为Ochoa的学生,不过他们得奖的研究并无合作。Kornberg具体是发现是DNA多聚酶,这是DNA合成的关键酶。Ochoa的发现是多核苷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它不是RNA合成的关键酶,而是RNA代谢的一个不起眼的酶。显然可以说,Kornberg的奖没错,而Ochoa的奖肯定发错了。死不认错诺贝尔奖委员会不收回发错的奖,也不道歉。1959年授予Severo Ochoa诺奖…

诺贝尔奖评选解密:什么影响了诺奖的公正?

撰文 | 邸利会●  ●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每当诺奖公布的时候,人们常以这样的赞誉形容获奖人,这意味着就某项发现而言,他们是最有资格获得承认的。但诺奖并非每一项都“无可争议”,在其122年的历史中,就有一些案例,该得的没得,不该得的得了。比如,2023年,也就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人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国人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表彰他们 "在核苷酸修饰方面的发现 ,从而开发出有效的 mRNA 疫苗来对抗 COVID-19疫情”。不少人认为,这个奖励是意料之中,没什么问题;但也有评论认为,诺奖委员会是“媚俗”。但瑞典科学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通常不为人知,这是因为其遴选细节要保密50年。从1974年开始,一些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诺奖档案资料解密,学者借此可更好地分析造成争议的原因。瑞典的偏好其中一个影响公正的因素是作为发奖国,瑞典这个…

为何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如此少见?

编 者 按10月2日下午5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的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得针对 COVID-19 的有效 mRNA 疫苗得以开发。从而使女性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人数增加至13人。第二天,即10月3日,第五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诞生,瑞典隆德大学的女性物理学家Anne L’Hullier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ierre Agostini、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Ferenc Krausz,共同获得了20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于超快激光和阿秒物理学科学的开创性和创新工作。撰文 | 陶思圣 周程●  ●  ●自1901年颁奖以来,已有645人次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其中居里夫人、鲍林、巴丁、桑格、…

大奖拿到“手软”的诺奖获得者为何还是副教授

熊丙奇10月2日,“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美国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因为发现核苷酸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mRNA疫苗而获奖,两人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据报道,卡塔林·卡里科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出生于匈牙利,1985年移居美国。她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先后担任研究助理和神经外科副教授,而截至获奖时,她还只是副教授。这再一次表明诺贝尔奖评奖,关注的是获奖者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获奖者的身份、头衔。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在获奖时,就是一名平凡的公司职员。卡塔林·卡里科与田中耕一还有所不同,她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德鲁·魏斯曼博士所做的研究工作为辉瑞-拜恩泰科及莫德纳疫苗奠定了基础,成为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英雄之一,在获得诺奖之前,获得了2…

中国科学家解读mRNA技术获诺奖:一场科学接力,他们突破成药性关键问题

“卡里科和魏斯曼是互补的,一个掌握核心技术,一个需要技术解决重大生物学问题(他们当时想要开发HIV/艾滋病的mRNA疫苗)。这样的组合往往能擦出创新的火花。”“下一个最有可能的mRNA技术应用在流感预防、RSV(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和肿瘤治疗领域。欧美药企已经在做相关临床三期研究,可能很快就会有成果出现。”10月2日,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抗COVID-19 mRNA疫苗(详见澎湃科技报道: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位mRNA技术开创者获奖)。澎湃科技联系到多位从事mRNA研究的科学家,解读这一发现的意义和应用前景。他们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林金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四川…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