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连发三条时评:增强信心底气、汇聚发展合力、改革不遗余力

增强信心底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这一目标传递出关键一年我国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和信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一年,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长远看,机遇大于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有潜力保持长期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新一年设定的一揽子“硬核”目标,既是当下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也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更是对未来发展有信心、有底气的体现。关键一年,要做到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新信号?

2024年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除了依靠系列具体的稳增长政策,更重要的是强信心、稳预期,尤其是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邹碧颖编辑|王延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经历跌宕起伏的2023后,2024年如何提振经济?历年两会,中国总理在全国人大首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是最重要的看点。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和若干关键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李强总理表示,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

人大代表: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至1万元,增加普通收入人群的实际收益

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他带来了《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张学武指出,2023年是“消费提振年”,消费市场开始复苏回暖,各类新兴场景火爆出圈,许多关乎民生的经济表现也十分吸睛,典型的如去年贯穿全年的“演唱会经济”,年底“尔滨”爆火出圈带动的旅游经济,以及新能源车热潮带来的汽车销量增长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张学武表示,全球消费结构变迁整体上呈现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货物消费占比下降的特征。中国消费趋势已经接近“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消费的体验,表现为去品…

人大代表: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至1万元,增加普通收入人群的实际收益

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他带来了《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张学武指出,2023年是“消费提振年”,消费市场开始复苏回暖,各类新兴场景火爆出圈,许多关乎民生的经济表现也十分吸睛,典型的如去年贯穿全年的“演唱会经济”,年底“尔滨”爆火出圈带动的旅游经济,以及新能源车热潮带来的汽车销量增长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张学武表示,全球消费结构变迁整体上呈现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货物消费占比下降的特征。中国消费趋势已经接近“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消费的体验,表现为去品…

中国高房价的一大帮凶,当真是男女性别失衡?

✪ 逯进 刘璐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导读】近两年来的房价下跌受到各方关注。有人认为这折射出人口结构转型、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的长期趋势,也有人认为房价看似在跌,实际上只是对前十几年房价不合理飞涨的纠偏。本文试图从一个被忽视的角度——人口结构中的性别失衡,来分析21世纪以来的房价上涨问题。作者指出,近20年以来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加速失衡,适婚男性通过购房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首先,在性别失衡条件下,买房有助于男性提高自己在婚配市场中的竞争力,性别失衡成为中国实际房价上涨的动因之一;其次,性别失衡对房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性别失衡对抬高房价的影响更大,在西部地区,这一影响相对较弱;此外,性别比失衡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随着房价收入比的提高,性别失衡对房价的影响会加大;当房价超出绝大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后,住房的地位性…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至8000元

中新经纬获悉,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了多份建议,涉及民营企业出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激活消费等方面。张学武提到,恢复和扩大需求是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要多管齐下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期,提振消费信心,使人们敢消费。为此,他建议放开农民住宅流转交易和抵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通过个人补贴和减税增加居民收入等。张学武提到,对于低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边际影响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个人补贴,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消费的效果。对于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考虑扩充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提高“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方式,利用减税增加税后收入促进消费。同时,张学武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8000元,增加普通收入人群的实际收益,提振消费信心。中新经纬了解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学武还将就民营企业…

最新居民收入五档划分: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9.5万元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五档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也随之公布。公报显示,2023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为低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2024年1月17日,福州,市民在超市选购商品。视觉中国 资料图此前一年即2022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印度将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负担”?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对全球人口的估计和预测,2023年4月份,印度的人口达到14.2577585亿人,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1947年印度独立时,该国人口约为3.5亿,也就是说在76年的时间里,印度人口增加近11亿。虽然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对印度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然而,多名国内外人口问题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印度人口超越中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印度政府无法推高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那么庞大的人口恐将成为沉重负担。”面对超过14亿的人口,摆在印度总理莫迪面前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就业难题,如 何避免将“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负担”,也是莫迪明年寻求连任的关键所在。人口问题专家、全球最大的调研公司之一益普索(Ipsos)公共事务CEO Darrell Bricker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虽然印度现在的人口增速已经超过了中国,但它的经济并不像中国那样强劲或…

“十四五”规划实施进程过半,这里有一张成绩单

作为指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度已经过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20项主要指标中,GDP增长等16项指标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等4项指标则相对滞后。郑栅洁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给《纲要》实施带来挑战,表现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不健全、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部分错配并存、部分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方面。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多位专家分析,要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动力,着力深化…

中央: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