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背后,改变宇宙的i人科学家

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粒子,可以与物质反应、赋予质量,可以解释物理学基本力的存在,但人类无法发现——“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曾引发物理学界长达50年的争议和探索。提出相关假说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并不喜欢“上帝粒子”这一称呼,因为宗教在物理学中毫无作用,反而会误导普通群众,“这是个糟糕的玩笑”。希格斯不看电视、不用电子邮件,也没有手机,比起扬名立万,更喜欢低调地做学术。他最自豪的时刻,不是凭借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而是最终见证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一发现补全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运转的认知,并为未来几十年的物理学探索指明了方向。4月8日,希格斯去世,他曾任职的爱丁堡大学发表悼词,称他是一名“真正的天才科学家,他的远见和想象力丰富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希格斯对现代物…

希格斯逝世了,他等不到希格斯工厂了

图源:爱丁堡大学官网撰文丨张天祁 李珊珊‍●  ●  ●2024年4月8日,彼特•希格斯去世了,享年94岁。他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那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它帮助解释了大爆炸后物质如何形成。科普作家们喜欢用一个比喻——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希格斯粒子说,要有质量,于是便有了质量。因而,希格斯粒子又被称为是“上帝粒子”。在希格斯年轻的那个年代,粒子物理模型蓬勃发展,质量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根据那一时期的理论,量子场所激发出的粒子应该是没有质量的,然而,没有质量的粒子应该像光子一样以光速传播,没有停止,没有尽头……那么,大爆炸后物质是如何形成的?60年前,年轻的希格斯有了一个想法,他提出存在一个像网一样遍布空间的看不见的场,当这个场把那些没有质量的粒子困住时,粒子就获得了质量。1964年,31岁的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关于一个叫希格斯场的东西的论文,…

盘点2023,大模型产业狂奔的365天

4万亿摄氏度(345MeV),是美国纽约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在2010年利用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进行金离子对撞实验时创造的,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制造的最高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26万倍。如果说2023年有一项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空前的“热度”,毫无疑问,那就是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但是不同于那不足十亿分之一秒的、转瞬即逝的4万亿度高温,大模型对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在2023年既如“春雷万钧”,又似“润物无声”。所以,如果要用两个关键词形容2023年的大模型产业,除了“热”,还有“卷”。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在仅仅两个月过后,ChatGPT月活跃用户就成功破亿,并成为史上月活用户最快破亿的消费级应用。初出茅庐的ChatGPT像个全能战士,能聊天、会写代码、写论文…。在人们感慨这款对话应用功能强大的同时,其背后的大模型——GPT,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推进了所有公众的视野。现代AI技术主要是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

三年改造后,大型强子对撞机再出发

原文作者:Elizabeth Gibney这一粒子粉碎机再次启动——点燃了可能找到反常结果的新希望。在大型强子对撞机2018-22年关闭期间,ALICE实验中的探测器进行了改造。对新物理学的追寻再度开启。世界上最强大的粉碎高能粒子机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关闭三年多后重新启动。在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质子束再次在其27公里的环路中呼啸而过。7月,物理学家们启动了实验,观察粒子束的对撞。插图:The Project Twins在2009-13年和2015-18年的前两个阶段,LHC探索了现在已知的物理世界。所有这些工作——包括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成功发现——再次确定了物理学家目前对塑造宇宙的粒子和力的最佳描述:标准模型。但是,科学家们筛选了以千兆计的高能对撞的碎片,还是没有找到任何令人惊讶的新粒子或其他完全未知的东西的证据。这一次可能会有所不同。迄今为止,LHC的建造成本为92亿美元,其中包括最新的升级:…

王贻芳获百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建对撞机还不够

原标题:王贻芳获百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笑称建对撞机远远不够2019年9月7日下午14时许,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王贻芳、陆锦标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物质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获奖评语: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震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王贻芳,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锦标,1983年9月博士毕业,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美国能源部高能物理基金与中国台湾“国立”科学理事会基金评估专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HyperCP实验发言人,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美方召集人等。毛淑德在新闻发布会…

【新中国的第一】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原标题:【新中国的第一】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大科学装置是开展前沿研究、探索自然规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推动科学发展和原始创新的国之利器。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今天(9月1日)带您走进新中国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坐落着一片网球拍形状的建筑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藏身其中。“球拍把”是约200米长的直线加速器,“球拍面”是周长240米的存储环。在地下6米深的隧道中,接近光速运行的正负电子在这里每秒上亿次的对撞,不断探索着物质构成的奥秘。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  对撞机建造涉及10多个门类的高新技术,数千台设备,90%以上都靠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在全国数百个单位、上万人的精心研制、安装调试下,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终于实现了正负…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