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个人养老金补贴1万亿是否可行?只需拿出一小部分基建资金

作者| 贾拥民均衡研究所学术顾问,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低生育率叠加老龄化的时代,任何关于生育和养老政策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新闻热点。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中,提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议: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未来有望为提升生育率做出贡献的人群,应给予养老金补偿,即对“70后”和“80后”这两代因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而生育子女较少的人群进行养老金补偿。同时为了鼓励生育,对“90后”这一年轻群体中的多子女家庭也提供养老金补贴。具体来说,对“70后”和“80后”按照全国平均工资的2%进行参保缴费补贴(对于没有稳定工作的人不以个人缴费为前提),当前每人每年的补贴大概2000元,而这两类人的数量总计大概4亿人,财政需要支出8000亿元左右。对于“90后”,则根据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起始年)以后新出生的子女数量来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个子女每年2000元(父母各1000…

终于要拔除无效基建这颗毒瘤了!

只有戒断盲目扩大基建投资的毒瘾,中国经济才能重回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给“化债大省”划下了基建红线近日,国务院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发布一份通知,要求全国12个省市推迟或停止目前使用投资不到一半的项目建设。上“黑名单”的是东三省,西北的内蒙、甘肃、青海和宁夏,西南的贵州、云南和重庆,以及天津、广西。按照通知要求,交通基础设施、楼堂馆所均属“不得新建”范围。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以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列为“严控新增”。一些中央政府已批准的项目,例如经济适用房项目则不在此次停建项目的范围内。通知还要求,被点名的地方政府压缩投资完成率超过50%项目的投资规模。列入名单的十二省市都是债务负担很重的“化债大省”。国务院要求这些省市应尽一切努力将“债务风险降至中低水平”,达到削减债务的目标后才有望重启地方基建。简而言之,就是给“化债大省”划下了基建红线…

梁建章、任泽平等:大力发放生育补贴有助于提振生育和扩大内需

育娲人口研究2023/12专家团队:梁建章 毛振华 任泽平黄文政 何亚福当前我国面临内需不振和生育率低迷两大难题,可以通过大力发放生育补贴,短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长期提振生育率、提升社会活力,一举多得。现在我国面临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生育率,2022年生育率不足1.1。从2017至2022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六年下降。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少子化严峻,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如果失去了人口这个重要支撑因素,未来我国面临潜在经济增长失速和社会活力下降的困境。好在全社会已经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国家积极调整战略应对,从“放开三孩”到“完善生育支持体系”。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政府出台相关生育、育儿补贴的频率明显下降,且部分地区出台的补贴政策并未落实、仍停留在纸面上,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和动力不够。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给生孩子的家庭定向发放补贴。…

刘世锦最新演讲:中国经济仍有5到10年中速增长潜能

“传统追赶潜能加新兴的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仍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5-10年的中速增长期”。12月2日,由联办集团、和讯、巨浪视线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财经中国2023年会暨第21届财经风云榜”在北京举行,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大会演讲中表达了上述观点。摘要:1、我们还有不少领域,目前实际上并不是资产负债表收缩,而是还在加杠杆,还在借钱,干什么呢?是借新还旧,他还的这个旧不是本金是利息,所以相当多的资产缺少现金流,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庞氏结构”。2、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在什么地方?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作为后发国家所具有的追赶潜能;第二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新技术革命,重点就是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带来的增长机会。所以,追赶潜能加上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增长机会,这个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支持中国经济再有5-10年的中速增长,应该还是有空…

上半年GDP增长5.5%的“含金量”在哪里?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速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道。5.5%的增速明显快于上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逐步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总的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澎湃…

当前经济到底咋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时至年中,又见经济大盘点。国务院总理李强在7月6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此前在6月15日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持续显效,生产需求稳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表现在数据上,5月经济数据同比普遍回落。比如,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7%,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

当前经济到底咋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时至年中,又见经济大盘点。国务院总理李强在7月6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此前在6月15日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持续显效,生产需求稳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表现在数据上,5月经济数据同比普遍回落。比如,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7%,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

孙立平:扑朔迷离,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反弹不如预期?

现在的情况有点扑朔迷离。从宏观数据看,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4.5%。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5%,比上月加快4.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在整个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即使是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比较低的因素,这个数据也是说得过去的。但问题是,在宏观数据与人们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差距。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一般民众的感受,一些专家和机构也认为,经济活动数据弱于市场预期。下面是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的表述:大部分4月经济活动数据均弱于市场预期。虽然低基数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跃升至18.4%,但我们估算的季节性调整后的实际社零环比增速放缓至0.3%。房地产销售改善至同比增长5.5%,但季节性调整后的房地产销售面积较3月环比下降20%。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出口增速也如期减速、尽管基…

经济复苏到哪儿了?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复苏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线。当前,经济复苏到哪儿了?在经历了“数据真空期”后,前两个月的宏观数据现已公布,结合高频数据看,经济整体复苏符合预期。但也有一些疑惑待解:广义货币大增,社融开门红,新增信贷创纪录,同时消费尤其是餐饮恢复明显,为何CPI反而下滑到1%,经济复苏之际却呈通缩之势?政府专项债下达超过2.2万亿,央企国企中长期贷款大增,基建项目开工率超往期水平,为何固定资产投资开局却远低于往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还有所下降?房地产投资、销售、融资全面改善,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上修明显,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总体上涨,为何家庭部门的长期贷款依然萎靡?以美元计价的出口跌幅收窄,对欧洲、日韩均改善,对东盟强劲反弹,为何对美国出口、技术贸易进出口继续下降?拉长预期看,今年经济复苏态势如何?货币宽松支撑的政府基建投资能否延续?房地产全面复苏是好是…

准确认识财政领域的四大问题

应优化央地间的支出责任,改善基础设施融资结构。提高一般公共预算尤其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在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中的比例;提高政府显性债务尤其是国债对基建的直接支持文|徐奇渊 盛中明编辑|王延春中国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在近期引起广泛关注,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讨论很容易引申到对于财政状况的判断。近年来,减税降费、经济下行和房地产市场快速探底都抑制了政府的增收能力,减收压力下对于政府赤字和债务风险的担忧会更为突出。那么,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无偿付风险?中国还有无必要继续举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土地市场出现重大变化又意味着什么?上述问题并不能孤立地回答,而是要基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观察和辩证施治。地方债务风险是流动性问题,不是偿付能力问题公众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注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中国人直到住房商品化后才普遍对债务有…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