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为何要为天价“听花酒”背书?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名单中,一个原本只有高端人士才听过的5万8的天价白酒——听花酒,通过“打假晚会”深入普通百姓内心。这瓶酒不仅价格高得离谱,其所谓的“高科技成分”,也被揭露其实是廉价的薄荷提取物(注:听花酒独家代理公司“青海春天”对于外界的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值得注意的是,在听花酒宣传自己的酿造工艺、“高科技成分”时,出现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身影。世界顶尖科学家,似乎在以自己晚年的信誉为智商税产品站台。听花酒背后有三位诺奖得主丨微博@新浪新闻这一事件不仅让听花酒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冲击、受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令暂停销售”,也让人们开始怀疑,诺奖得主的背书是否只是一场华丽的谎言。听花酒与三位诺奖得主结缘资料显示,这三位诺奖得主分别是199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亚利耶·瓦…

2023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付一鸣)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化学奖得主为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经济学奖则由美国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获得;文学奖被授予挪威作家约恩·福瑟。在评选委员会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成就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万美元)。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阿斯特丽德·瑟德贝里·维丁在致辞中说,在这个…

这个“疯女人”,让人类摘下口罩

当你深入到地下,亲自挖掘黄金时,它们会发出多么不一样,更明亮的光辉。撰文 | 王亚坤5次被解雇,从未获得终身教职,很难拿到研究经费,连个稳定的实验室都没有——这是202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卡塔琳·卡里克65岁前的人生。或许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培养出独生女苏珊这位两届奥运会赛艇金牌得主。在40年漫长学术生涯中,卡塔琳忍受着失败、轻视和屈辱。这和她的研究方向有关,信使RNA(mRNA)一直不被学术界看好,也鲜有人问津。但卡塔琳坚信它可以拯救人类,改变世界,不断向人推荐,因此被称作“那个mRNA疯女人”。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卡塔琳的研究成为辉瑞和莫德纳新冠疫苗得以问世的基础。截至2023年10月,全球有130亿人次打过这些疫苗,上千万人的生命被挽救,人类得以提前结束新冠大流行。疫苗的问世,不是卡塔琳一个人的功劳,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成果,但卡塔琳在其中居功甚伟。从这个意义上…

这个“疯女人”,让人类摘下口罩

当你深入到地下,亲自挖掘黄金时,它们会发出多么不一样,更明亮的光辉。撰文 | 王亚坤5次被解雇,从未获得终身教职,很难拿到研究经费,连个稳定的实验室都没有——这是202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卡塔琳·卡里克65岁前的人生。或许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培养出独生女苏珊这位两届奥运会赛艇金牌得主。在40年漫长学术生涯中,卡塔琳忍受着失败、轻视和屈辱。这和她的研究方向有关,信使RNA(mRNA)一直不被学术界看好,也鲜有人问津。但卡塔琳坚信它可以拯救人类,改变世界,不断向人推荐,因此被称作“那个mRNA疯女人”。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卡塔琳的研究成为辉瑞和莫德纳新冠疫苗得以问世的基础。截至2023年10月,全球有130亿人次打过这些疫苗,上千万人的生命被挽救,人类得以提前结束新冠大流行。疫苗的问世,不是卡塔琳一个人的功劳,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成果,但卡塔琳在其中居功甚伟。从这个意义上…

诺贝尔奖错了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人组成的,免不了犯错误。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都被有些人认为得错了奖: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 (1905-1993)。诺贝尔奖委员会说Ochoa与Kornberg得奖是“因为他们发现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的机理”。核糖核酸就是RNA,脱氧核糖核酸既DNA。两位都是生物化学家。Kornberg曾为Ochoa的学生,不过他们得奖的研究并无合作。Kornberg具体是发现是DNA多聚酶,这是DNA合成的关键酶。Ochoa的发现是多核苷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它不是RNA合成的关键酶,而是RNA代谢的一个不起眼的酶。显然可以说,Kornberg的奖没错,而Ochoa的奖肯定发错了。死不认错诺贝尔奖委员会不收回发错的奖,也不道歉。1959年授予Severo Ochoa诺奖…

诺贝尔奖错了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人组成的,免不了犯错误。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都被有些人认为得错了奖: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 (1905-1993)。诺贝尔奖委员会说Ochoa与Kornberg得奖是“因为他们发现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的机理”。核糖核酸就是RNA,脱氧核糖核酸既DNA。两位都是生物化学家。Kornberg曾为Ochoa的学生,不过他们得奖的研究并无合作。Kornberg具体是发现是DNA多聚酶,这是DNA合成的关键酶。Ochoa的发现是多核苷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它不是RNA合成的关键酶,而是RNA代谢的一个不起眼的酶。显然可以说,Kornberg的奖没错,而Ochoa的奖肯定发错了。死不认错诺贝尔奖委员会不收回发错的奖,也不道歉。1959年授予Severo Ochoa诺奖…

mRNA技术发明人考里科逆袭诺贝尔奖的背后,是美国“终身教职”学术制度的阴暗面

2023年10月2日,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公布,发明了mRNA新冠疫苗关键技术的两位科学家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韦斯曼(Drew Weissman)获得了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2020年底,全球深陷新冠疫情时,两个mRNA疫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且展现了极高的有效性,在人类深陷公卫危机时带来了曙光。也正因为mRNA疫苗如此巨大的作用,考里科和韦斯曼早在2021年就成为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如今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考里科的经历颇为传奇,出生于匈牙利的她是一名屠夫的女儿,学术之路鲜少得到家庭的帮助。她在20多岁的时候移民到美国做研究,1989年起她受聘到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职。一般人的印象里,在美国顶尖大学担任教职的科研人员,虽然未必是锦衣玉食,但至少也是工作稳定、生活无忧。但自从mRNA技术因新冠疫苗为全球所瞩目后,考里科在宾大灾难性的经历逐渐被各大媒…

诺奖是每年照一回的科学透镜,今年这面透镜让我们再次锚定了3件事

李侠10月4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布,今年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全部揭晓,共有8名科学家获奖。其中,美国科学家有5人,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有美国科学家的身影,美国仍是当今世界诺奖获得者的主要来源地。在祝贺这些科学家获得诺奖的同时,有必要深入追问一下,诺奖成果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理念与环境?我们到底缺啥?今年获诺奖的成果有一个共同点,即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基础研究领域萌芽的,经过多年发展终于成熟并被学术界承认。笔者曾与友人戏言,40年的种子终于开花了,这是基础研究的胜利,更是长期主义的回报。获奖者中颇具戏剧性的人物当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卡塔琳·考里科。自1982年博士毕业以来,她一直专注于研究信使核糖核酸(mRNA),甚至为此遭受被学校解聘、降薪以及无法晋升职称等挫折。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基于其理论开发的新冠…

离诺奖一步之遥的首任驻华大使:远离中国,等于被孤立

9月29日中秋节当天,洪都拉斯首任驻华大使萨尔瓦多·蒙卡达抵达北京履新。“双节”长假期间,他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的独家专访。洪都拉斯首任驻华大使萨尔瓦多·蒙卡达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白波摄蒙卡达是知名科学家和药理学家。今年3月与中国建交后,洪都拉斯总统希奥玛拉·卡斯特罗在6月访华前宣布,萨尔瓦多·蒙卡达将出任首任驻华大使。蒙卡达生于洪都拉斯,后来移居萨尔瓦多,1971年赴英国深造,1988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蒙卡达长期在伦敦居住,他还身兼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在2010年获封爵士。凭借证明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中一个重要调节器的研究成果,蒙卡达被认为距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有一步之遥。他的妻子是比利时公主玛丽·埃斯梅拉达。接受专访时,蒙卡达表示,洪都拉斯与中国建交是大势所趋,当今世…

诺贝尔奖评选解密:什么影响了诺奖的公正?

撰文 | 邸利会●  ●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每当诺奖公布的时候,人们常以这样的赞誉形容获奖人,这意味着就某项发现而言,他们是最有资格获得承认的。但诺奖并非每一项都“无可争议”,在其122年的历史中,就有一些案例,该得的没得,不该得的得了。比如,2023年,也就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人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国人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表彰他们 "在核苷酸修饰方面的发现 ,从而开发出有效的 mRNA 疫苗来对抗 COVID-19疫情”。不少人认为,这个奖励是意料之中,没什么问题;但也有评论认为,诺奖委员会是“媚俗”。但瑞典科学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通常不为人知,这是因为其遴选细节要保密50年。从1974年开始,一些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诺奖档案资料解密,学者借此可更好地分析造成争议的原因。瑞典的偏好其中一个影响公正的因素是作为发奖国,瑞典这个…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