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医小梅上线,这张明信片给Ta~

原标题:邮差医小梅上线,这张明信片给Ta~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  桂花芬香袅袅  嫦娥细语呢喃  中秋 你回家了吗?  相聚有时 别离有时  对于很多小萌新来说  这是离开家的第一个中秋节  小梅为他们制作了专属“明信片”  无论距离几何 爱都会准时到达  To家人      左右滑动查看     原来那句话是真的  父母真的要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  高考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大学是离家之路的起点  月才半满 爸妈的月饼就到了  家人的电话相继到来  说着中秋的一桌好菜   也许我们不能常常回家  但是 请相信  家人一直都在  不能回家团聚  不要哭  你的祝福 他们会看到  To朋友  朋友 不管你在哪里  我都想告诉你  我最怀念与你并肩战斗的日子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不管你在哪  都要给你最真诚的祝福  现在我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但…

国庆假期 我为祖国坚守

原标题:国庆假期 我为祖国坚守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节日期间,从国家重大工程到边防一线,再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处处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许多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岗位上。  在海南文昌,嫦娥五号团队还在一丝不苟地进行安装和测试等工作。今年年底前,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  工作之余,大家用“云相聚”的方式,给家人送去节日的问候。  一大早,西藏军区墨脱边防营的官兵们从驻地出发了。2个小时后,巡逻车抵达公路尽头,接下来的60公里要徒步完成。墨脱地处西藏东南部,境内遍布高山和密林,巡逻路上,官兵们背着40多斤重的战备和生活物资艰难行进。中秋和国庆假期,他们就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度过,用脚步丈量土地,为祖国站好岗、守好边防。  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的施工现场,为了保障这个…

“火星伴月”3日上演 亮星明月闪耀天宇

原标题:“火星伴月”3日上演 亮星明月闪耀天宇  新华社天津10月2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10月3日,观测条件越来越好的火星将与一轮明月近距离相伴,竞放光芒,闪耀天宇。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当晚抬头仰望东方天空,将会看到“战神”联袂“嫦娥”共舞苍穹的美丽画面。  红色的火星是受到人类关注的一颗行星,我国古代称其为“荧惑”,西方则以战神“玛尔斯”的名字来命名。进入太空时代以来,火星是除月球外人类观测较多的天体。截至目前,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其中就包括我国在今年发射的“天问一号”。  天津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李梅丛介绍说,进入10月,日落后火星从东南方地平线升起,亮度约-2.6等,整夜可见。  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此,农历十七的月亮依然会珠圆玉润,放射着银白色的光辉。在月亮右上方不远处,火星将像一块红色的宝石,异常明亮,艳丽无比,其…

全球创新指数升至14,科技成果“上天下海”丨见证十三五·决胜小康

原标题:全球创新指数升至14,科技成果“上天下海”丨见证十三五·决胜小康  10月1日晚间,“嫦娥四号”月球⻋玉兔二号在官方微博上送出中秋祝福,并公布了关于月球地质的一项发现。同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行图像,火星车成功完成了一次“太空自拍”。  不只是“嫦娥四号”、“天问一号”,还有克隆猴问世、“蛟龙”探海、大⻜机首⻜、北斗三号建成开通......“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从基础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术都取得瞩目成就,“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也逐一从梦想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2万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3件。而在2015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4万亿元、6.3件。  全球创新指数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8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R&D经费投…

直击科博会:防疫新科技和城市大脑预示未来趋势

原标题:直击科博会:防疫新科技和城市大脑预示未来趋势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9月17日至2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登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各领域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展会,包括嫦娥月球车、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枭龙VR等颇受关注的科技产品。  作为2020中关村论坛的展览板块,本届科博会与中关村论坛共同聚焦“合作创新 共迎挑战”主题。展览展示主展场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设置12个专题展区。  展览中,未来生活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式已经出现端倪。  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区,观众利用“世界艺术云图——云立方·千秋颂”AR探究仪,观看展览讲解。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观展新方式:用综合技术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孪生”  每年科博会的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都是聚集人气的展区。展区展示的是企业将科技注入文化的最新成果,往往…

兔子入眠 在月背探索突破600天 收获满满

原标题:兔子入眠 在月背探索突破600天 收获满满来自国家航天局消息,昨天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20时35分和10时46分完成第21月昼工作,进入月夜休眠。在月面工作时长在今天突破600天,月球车累积行驶里程突破500米,达到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纪录”。“鹊桥”中继星工作正常。科研团队利用科学载荷传回的数据,开展大量研究,取得诸多科学成果。1。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份研究。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可见和近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及测月雷达等数据,对着陆区光谱、石块分布、浅层结构等进行分析,获得着陆区形貌,物质矿物组成、来源及特性等科学结论。首次通过原位探测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质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别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复杂的撞击历史,对月壤的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关键证据,为日后南极着陆和巡视探测选址等提供重要参考。2。月球背面巡视区月表浅层结构研究。根…

嫦娥四号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获得了哪些重要发现?

原标题:嫦娥四号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获得了哪些重要发现?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已经完成21个月昼工作期的科学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车累计行驶519.29米。  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巡视区月表浅层结构探测示意图。图/中国探月工程办公室  记者从中国探月工程办公室获悉,科研团队利用科学载荷传回的数据,开展大量研究,取得了诸多科学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四项。  第一项为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份研究。科研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可见和近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及测月雷达等数据,对着陆区光谱、石块分布、浅层结构等进行分析,获得着陆区形貌,物质矿物组成、来源及特性等科学结论。首次通过原位探测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质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别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复杂的撞击历史,对月壤的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关键证据,为日后南…

美媒关注中国探月从独行走向合作:寻找伙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原标题:美媒关注中国探月从独行走向合作:寻找伙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参考消息网8月24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座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构想,正在为这一项目寻找国际伙伴。  据美国航天新闻网8月21日报道,这个名为“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的项目将在月球南极地区实施。它将通过本世纪20年代发射的一系列嫦娥任务来展开,并将在30年代得到扩展。  报道介绍,ILRS项目计划用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以及潜在的国际月球探测任务建立基本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在30年代前期,拓展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开展长期自动运行的任务,还可能开展短期有人值守的任务。2036年至2045年期间的目标是人类长期驻留在月球南极。  根据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技术小组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演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目标包括“建设和运行人类在月球南极的首个共享平台,支持长期和大规模的科学探索、技术试验,…

兔子醒了!月背走起,开工!

原标题:兔子醒了!月背走起,开工!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8月13日14时54分和8月12日20时34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进入第21月昼工作期。两器工况正常,能量平衡,继续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根据全景相机拼接影像等数据,“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本月昼工作期,将向当前探测点西北方向玄武岩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行驶。届时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中心原子探测仪将开机探测,行驶过程中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此外,“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在两个撞击坑交界处(退化撞击坑边缘)的地势较高区域择机开展全景环拍。(总台央视记者 徐静)责任编辑:郑亚鹏

“天问”奔火星 挑战探火史上“最高难度”

原标题:“天问”奔火星 挑战探火史上“最高难度”7月23日12时41分,昵称“胖五”的长征五号火箭迎来第四次发射,成功将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争相探测深空的时代,中国路线图透露了对深空探测意义的固有认识:并非急于移民外星,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本身,从而保护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最年轻的长征火箭,它的每一次发射都是航天界的大事。尚在研制阶段时,任务清单上就写满了“明星”项目:嫦娥五号月球采样、空间站组建、载人登月……2016年下半年至今的4年间,历经跌宕起伏的前三次任务,长征五号“实习”结束,迎来首次应用性发射,正式开启“星辰大海”的征途。这次任务的目的地是火星,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式实施。如果以飞行的距离划分中国太空探索史,进入地球轨道是第一步,从地球轨道…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