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左和红脖子都骂基辛格?

文 | 北方朔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时间2023年11月29日晚去世了,对此我国外交部门对这位和中国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外交家表示哀悼,在我国互联网的讨论之中,很多人也感慨一位优秀的战略家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对手从此不在,这种态度甚至是跨越政治立场的,虽然用词不同,但是国内大多数舆论对基辛格的去世表示了礼节性的尊重。但是在英文互联网上,对于基辛格的舆论就没有这么友好了,如果说大一点的媒体还算是保持着相对客观的态度讨论基辛格的功过是非的话,那么类似《赫芬顿邮报》这样的媒体,直接用“臭名昭著的战犯”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基辛格,至于各路左翼网站更是一副庆祝的架势,都快和当年英国人民庆祝撒切尔归西差不多了;而右翼网站对基辛格也没有什么好脸色,纷纷表示左翼阴谋家基辛格总算死了。中文互联网和英文互联网如此大的差异,往往总是蕴含着有趣的事情。而类似的事情并不只发生…

美检方公开指认印度官员参与“暗杀阴谋”

美国联邦检方当地时间11月29日就近期曝光的一起在美境内暗杀锡克教分离主义者未遂案提起公诉。当天公布的起诉书显示,这起“暗杀阴谋”幕后主使是一名印度官员。多家外媒推断,这一敏感案件恐影响美国与印度关系。自动播放纽约市联邦检方29日以受雇杀人等罪名对印度籍男子古普塔提起公诉,但未起诉作为本案“主脑”的印度官员。起诉书称,该官员现为负责“安全管理”和“情报”的“高级外勤官员”,受雇于印度政府,“在印度策划”相关暗杀。这名官员悬赏10万美元暗杀纽约市居民潘农。潘农具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推动在印度建立一个锡克教独立国家“卡利斯坦”,被印度政府定性为恐怖分子。按多家媒体的说法,今年5月,该官员以撤销古普塔在印度犯下的刑案为条件,招募古普塔行凶,并向其提供了潘农的家庭住址、电话和日常活动细节。美国执法部门获悉有人打算暗杀潘农后,设下诱捕圈套。6月30日,古普塔在捷克境内被…

印度情报官员雇佣美国卧底实施暗杀,白宫:不会影响美印关系

白宫周四赞扬新德里对美国指控一名印度官员参与刺杀分裂主义锡克教领袖古尔帕特万特·辛格·潘努(Gurpatwant Singh Pannun)的计划进行了调查,该计划被挫败。这名未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员周三与一名印度国民一起出现在联邦检察官向曼哈顿法院提起的起诉书中,司法部称这名印度国民雇佣了一名在美国的人暗杀潘农。潘农是印度的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支持印度的事业分离卡利斯坦。同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奇(Arindam Bagchi)发表的一份声明称,美国政府分享了一些信息,印度“严肃对待这些信息,因为它们也侵犯了我们的国家安全利益,相关部门已经在调查此事”。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传播协调员约翰·柯比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我们非常严肃地对待这次调查中的这些指控。我们很高兴看到印度人也宣布他们自己努力调查此事。我们已经明确表示,我们希望看到任何对此负责的人对这些被…

美司法部指控印度官员雇凶暗杀:杀手其实是美国卧底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针对锡克教人士的暗杀事件持续发酵。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司法部29日指控一名印度官员曾指使印度特工在美国领土上暗杀一名锡克教分离主义领导人。与此同时,美司法部还公布新证据,指该官员亦是策划谋杀加拿大籍锡克教领袖尼贾尔的幕后黑手。美司法部的文件中并未透露该官员的名字,仅用“CC-1”指代,并称印度公民古普塔(Nikhil Gupta)是他的“亲密伙伴”。“CC-1”曾聘请印度公民古普塔安排谋杀。现年52岁的古普塔被指控雇凶谋杀(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以及串谋实施雇凶谋杀(最高10年监禁)。他曾在不同场合称自己是“高级校级军官”,负责“安全管理”和“情报”工作。文件指出,根据美国与捷克的双边引渡条约,捷克政府于2023年6月30日逮捕并拘禁古普塔。上周,美国政府发布声明,承认并指控印度高级官员涉嫌参与了针对美国本土一名锡克教人士的暗杀阴谋。据《金融时报》报道,这起暗杀的…

美司法部指控印度官员雇凶暗杀:杀手其实是美国卧底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针对锡克教人士的暗杀事件持续发酵。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司法部29日指控一名印度官员曾指使印度特工在美国领土上暗杀一名锡克教分离主义领导人。与此同时,美司法部还公布新证据,指该官员亦是策划谋杀加拿大籍锡克教领袖尼贾尔的幕后黑手。美司法部的文件中并未透露该官员的名字,仅用“CC-1”指代,并称印度公民古普塔(Nikhil Gupta)是他的“亲密伙伴”。“CC-1”曾聘请印度公民古普塔安排谋杀。现年52岁的古普塔被指控雇凶谋杀(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以及串谋实施雇凶谋杀(最高10年监禁)。他曾在不同场合称自己是“高级校级军官”,负责“安全管理”和“情报”工作。文件指出,根据美国与捷克的双边引渡条约,捷克政府于2023年6月30日逮捕并拘禁古普塔。上周,美国政府发布声明,承认并指控印度高级官员涉嫌参与了针对美国本土一名锡克教人士的暗杀阴谋。据《金融时报》报道,这起暗杀的…

基辛格该谥“文正”还是“文忠”?

基辛格死了,把一个问题扔给了美国的民主——他该谥个什么呢?文正?还是文忠?感觉“基文正公”更朗朗上口些。但这事毕竟不是玩音韵学,最终怎么谥他,还要看美国的玩家和人民。有朋友就笑了,说作者你快别扯淡了,人美国自有国情在彼,不兴这个。意思是,死即死耳,一个man,父亲,丈夫,儿子,朋友等等等等,够了,谥什么鸟谥?太“东方”和“前现代”了。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可以不争论。因为一争论,就又远了。比如古罗马人怎么弄?蛮族怎么弄?教徒们又怎么弄?甚至还要再加上如今已经很够吵吵的一件事——犹太人,无贵贱士庶贤不肖,又怎么弄?这么搞下去,一句话,不但端装,而且无聊透顶。所以,何妨戏言下?倘不拘东西祖宗之法在操作习惯和手艺上的差别,基辛格是应该被美国人以及本届国际社会好好谥一谥的。谥他,关系极大,牵扯极多。谥好了,有利将来,谥糟了,则非未来之吉兆。那什么叫“谥糟了”?简单…

关键时刻,马斯克到一线“危机公关”

前脚刚结束以色列之行,后脚又收到了哈马斯抛出的“橄榄枝”......近日,此前深陷舆论漩涡,被指“支持反犹主义主张”的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活跃在了巴以冲突“一线”。据参考消息报道,11月28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官员奥萨马•哈姆丹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参加记者会时向马斯克发出了访问加沙的邀请。为何马斯克突然成了巴以冲突双方的“红人”?这体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很明显,巴以冲突双方都高度重视马斯克媒体大亨的身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廖百智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采访时表示,当下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加沙地带和相关地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另一个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即全球范围的认知战、舆论战,而马斯克能在后者发挥一定作用。当地时间11月27日,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右)会见马斯克。图源:视觉中…

马斯克即将访问以色列,承诺不经以方允许不启动星链

(观察者网讯)当地时间11月26日,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办公室宣布,美国特斯拉、SpaceX和推特公司老板马斯克将于27日访问以色列,期间将与赫尔佐格和人质家属代表见面。赫尔佐格表示,他“欢迎”马斯克来访,马斯克已承诺“不经以方允许不会启动星链”。此前,马斯克曾称将向加沙地带提供星链服务,此举遭到以方反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马斯克访问以色列之际,他正被指控支持“反犹太主义阴谋论”并面临猛烈批评。彭博社也称,马斯克此行,明显是为了平息犹太人的愤怒。马斯克(资料图),图自澎湃影像以色列总统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马斯克预计将于当地时间27日访问以色列,期间将会见总统赫尔佐格。在与马斯克的会面中,赫尔佐格将强调打击社交媒体上日益高涨的“反犹太主”的必要性。根据声明,被哈马斯扣押人质的家属代表预计也将与马斯克见面,并分享“10月7日哈马斯袭击的恐怖,以及被俘虏者持续遭…

坐战斗机上天,莫迪昨天很骄傲

这应该是精心制作的视频,主角就是莫迪,时间是11月25日。视频中,一身飞行员装束的莫迪,戴着飞行员墨镜,拿着飞行员头盔,坐进了飞行员的驾驶舱。战斗机起飞,后座的莫迪笑容绽放,频频冲伴飞拍摄的战斗机挥手、竖大拇指……走下飞机,莫迪更是大步流星,不断竖大拇指。作为社交达人的莫迪,然后就是不断地发推文感叹、赞美。他转发了自己开飞机的视频,配文说:这是一次难忘的飞行!光辉战斗机是印度骄傲,是14亿印度人实力和技能的展现。他还特意发了两组自己开飞机的图片,一则配文说:今天我乘坐了光辉战斗机,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由于我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我们在自力更生领域不输于世界任何人。另一则配文则说:成功完成了光辉战斗机的一次出击,这次经历非常丰富,极大增强了我对我们国家本土能力的信心,让我对我们国家潜力重新产生了自豪感和乐观情绪。很高兴,很自豪,也很骄傲。看了一下,这应该是莫…

中国少有气候怀疑论者,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素养更高吗?

图源:pixabay每年到了11月底,往往是气候议题最热的时候,各种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弥散网间,各种组织为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相关的活动上崭露头角而摩拳擦掌。在国际舆论空间上,此时往往也是各种气候怀疑论和阴谋论鹊起的时候。然而与往年一样,中国的公共网络空间,各种气候怀疑论的声音仍不多见,或者即便偶发,也很难被广泛传播。例如,上海一位知名学者最近再次应用国际气候变化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些观点,谈到了气候变化的幅度和效果被人为夸大。但像该学者历次的相关文章一样,这篇文章很少得到媒体的转载,在微博等公共网络空间上,也很少有转发评论。是我们的“净网”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呢?还是公众的科学素质爆表,不会相信更不愿意转发这些质疑的声音?撰文 | 贾鹤鹏●  ●  ●探究“气候净网”的社会肇因实际上,有关这个题材,在5年前,笔者已经给《知识分子》写过一篇专栏文章《为何中国舆论难见气…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