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拉美经济“失去的十年”

类别:资讯动态_热门资讯   时间:2023/12/1 9:53:44   点击:186   标签:债务 拉美 危机 经济 大量 墨西哥 阿根廷 巴西 外债 利率 资本 压力 制造业 金融 高达 货币政策 货币 财政政策 国际 领域 程度 美国 底线 沃尔克 拉美地区 商业银行 美国联邦 金融市场 基金 汇率 国家 资金 计划 成本 风险 水平 三国 效果 欧美 状况 地区 秘鲁 基本 跨境 借贷 理性 改革开放 国际收支 环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高端化 智能化 石油危机 外汇 无法 计价 跌幅 效应 均值 商品价格 期货价格 对外部 全球 指数 世纪 政策 实体 无力 外汇储备 流动性 分类 驯服 脱缰野马 委内瑞拉 财政赤字 优势 问题 贷款 成熟度 内大进大出 外汇市场 机制 外贸 智利 增长率 手段 结构性 方面 部门 贫困率 外流 金融风险 私人 布雷 传统产业 方案 贝克 措施 现代农业 深度

1982年8月以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债务危机终结了拉美国家35年稳定发展形成的“拉美奇迹”,拉美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一)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暴涨,使国际市场充斥着过剩的“石油美元”,也推高了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由1972年的3.2%上升到1974年的11%,1975年维持在9.1%。为了控制通胀,西方央行开启了加息步伐,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1972年的均值在4.5%,1974年最高超过13%,利率上行导致西方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美国1974年、1975年连续两年陷入负增长。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之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重启宽松政策,从1975年到1977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均值大幅回落至5.5%左右,M2(广义货币)增速超过10%,而通货膨胀率再次开始攀升。1980年,…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